第一三七章 殿试(奉编编陆陆旨加更)-《旺夫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殿内诸人再次三呼万岁,又谢过皇上之后,这才缓缓站立起来,垂首而立,等着皇帝陛下训话。

    果然,待所有人都站了起来,李世民清清嗓子,再度开口说道:

    “诸位,春闱乃我朝最为重要的抡才大典,三年方有一度。今日,能够站在这含元殿内的,皆是各地俊杰当中的楚翘。朕希望你们能尽展所长,发挥出比平日里更好的水平!开始吧!”

    李世民本就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,做事讲究个干净利落。因此,稍稍鼓舞两句意思一番之后,便吩咐开始了。很快,大太监王德领着两个小太监,双手捧着一个托盘,从殿后碎步走进殿内,将托盘双手举到李孝恭面前。

    李孝恭先对那托盘拜了一拜,这才恭恭敬敬的拿起那托盘上的一个方形盒子。将那上面的火漆揭开,取下盖子,从中抽出殿试的考卷。然后和秦遗风一道,挨个分发下去。

    殿试的题目,是由皇帝亲自拟定。考的内容,也更贴近于务实,主要便是针对时弊的策论。当然,文学才华也是要考的。但是那诸如蒙题之类的低级考题,是断断不会出现在殿试这样的终极考场上的。因此,殿试的题目,总共就只有两道,一题为策论,一题为诗赋!而殿试的时间,则是……四个时辰!也就是今天的八个小时。

    在今天我们看来,一场考试需要八个小时,似乎长得有些可怕。但是在古代科举考试中,写字是用毛笔,速度本就异常缓慢。再加上科举考试关系到读书人一生的命运,所以这些士子无不万分谨慎。一道题目,总要先在草稿纸上先做一遍,再检查三遍。确认没有任何纰漏之后,才打起十二分精神,小心翼翼,一笔一划的誊抄到正式的考卷之上!再加上思考的时间,这样下来,八个小时,有的士子恐怕连一道题都做不完。

    但是这是殿试啊,皇帝陛下是要亲自在场监考和阅卷的好不好?皇帝陛下日理万机,哪儿有更多的时间来跟一群读书人耗?李世民能给四个时辰,已经甚是难得了。若是像后世宋朝的某些皇帝那样,殿试仅仅只给一个时辰,弄得跟儿戏一般,恐怕天下的读书人就要集体上吊抹脖子了……

    而今科的策论题,则是“山僚蛮荒,文制乎?武制乎?”。

    山僚,是唐时生活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。在如今的云南,四川,广西一带。说是少数民族,可是他们的人数却不少。整个山僚部落的人数,加起来足有近十万人。自贞观十年起,在被唐军击败的吐谷浑残余势力的影响下。这个部落便有些蠢蠢欲动,时常侵袭周边的大唐子民。大唐朝廷,在战与不战之间进退两难。

    若是战,大唐虽说物阜民丰,可是贞观八年和九年间,连续对吐谷浑作战,已经消耗了大唐不少国力,必须要休养生息几年。而且山僚一族人口众多又异常团结,若是强行武力镇压,除非将这一族全部灭绝,否则结下了血海深仇,怕是会闹出更大的乱子。
    第(2/3)页